政协吉安市委员会关于加快建设“吉泰工业走廊”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主攻项目、决战“两区”战略部署,进一步推进“吉泰工业走廊”建设,推动工业经济加速崛起,市政协于6月中旬,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对“吉泰工业走廊”内的市高新区、吉州区、青原区、吉水县、吉安县、泰和县(以下简称“三县三区”)及部分外围县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经8月26 -27日召开的市政协二届八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现报告如下:
一、“吉泰工业走廊”建设形势喜人成效初显
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吉泰工业走廊”重大决策以来,各地各部门联系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法,理清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区域,主攻重点项目,抓住重点环节,“吉泰工业走廊”建设形势喜人、成效初显。
1、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2007年,“三县三区”实现生产总值203.59亿元,占全市的50%;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4.37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3.18亿元,上交税收6.77亿元,分别占到全市的54%、57%和52.9%。2008年1-6月份,“三县三区”工业园上缴税收57333万元,同比增长77.3%;主营业务收入1514345万元,同比增长79.5%;工业增加值452761万元,同比增长86.8%。工业走廊呈现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正成为引领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动力。
2、产业集聚进一步增强。“三县三区”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创新招商理念,积极探索由招引单个项目向承接产业整体转移的新路子,围绕主导产业招大引强,按照科学发展要求择商选资,突出产业招商,突出高科技项目引进,使园区产业集聚规模不断扩大。市高新区通过引进深圳产业园和中诺通讯科技产业城,形成了电子信息、医药化工、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吉州区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青原区初步形成以铜锌回收利用为主导的有色金属产业;吉水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标准件及电镀、精细化工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吉安县的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冶金机械三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泰和县冶金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态势强劲。
3、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今年1-6月,走廊内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7698万元,同比增长67.1%,此外,105国道一级公路干线、泰和县工业园污水处理厂等工程的开工建设,进一步优化了走廊的硬件投资环境。为优化政策环境,市政府已明确由相关部门制定土地利用、税收优惠及产业政策,促进工业走廊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引导各地有序适度竞争。各地各部门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政风行风、机关作风建设为动力,不断优化招商环境、服务环境,真正做到一门式办证、一条龙服务,办事程序应简尽简,办事效率较大提高。
4、园区亮点进一步显现。“三县三区”紧扣工业园区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工作思路,探索出了一些加快工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例如,市高新区通过建立新加坡食品医药科技园,引进了奥勃纳制药、华信制药、天人集团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吉水县鼓励各乡镇、部门、个人在园区购买或租赁土地建设标准化厂房,解决了园区建设资金困难;泰和县巧打浙大西迁“亲情牌”,与浙江大学携手,联合开发泰和乌鸡系列产品,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该县还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每年为园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达1亿元以上;吉安县成立了由县政府牵头,分管副县长任会长,16所职校的校长参加的校企联谊会,出台了“校企合作”优惠政策和办法,以“订单”教育形式破解企业用工难。
二、“吉泰工业走廊”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吉泰工业走廊”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其发展初期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由于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弱等原因,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中“捡到篮里都是菜”的现象较为普遍,任意降低税费标准和增加企业奖补引起的无序竞争较为严重,造成各园区低水平重复引进,产业结构雷同,产业特色不明显,园区普遍存在龙头企业偏少、高科技企业偏少、精深加工企业偏少等问题。例如,世界500强企业中只有吉安县引进了华硕集团在我市创办博硕科技;有的工业园区由于早期对入园企业把关不严,致使一些高耗能、高耗材、低效益企业进入了园区,造成资源浪费和新的污染,影响工业走廊的发展后劲。
2、企业“用工难”、“融资难”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园区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跟进不力,购物休闲、金融服务、教育卫生等配套设施不齐全,一些企业生产、生活环境较差,劳动强度大,导致务工人员尤其是技术人员外流,企业招工比较困难。此外,由于融资渠道单一,社会融资能力弱,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外地的股份制金融机构、外资银行在吉安没有分支机构,缺乏金融竞争活力;部分商业金融机构怕担风险,信贷权限受制等原因,园区和企业大多存在资金紧缺的问题。
3、物流市场、信息平台建设滞后。“江海联运”、“铁海联运”尚未建立,制约了一些外向型企业的进出口贸易,严重影响了工业走廊重大项目的引进,制约了全市工业园区的发展。由于物流市场建设严重滞后,一些企业常常是单边进出货物,造成企业成本增高。没有建立全市性的产业发展信息平台,使园区之间、企业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性差,缺乏密切的协作与沟通,影响了产业聚集、项目集群发展步伐。
三、加快建设“吉泰工业走廊”的建议
“吉泰工业走廊”勾画了吉安工业发展的美好蓝图,找到了我市加快工业发展的战略支点,是实现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吉安新跨越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加快 “吉泰工业走廊”建设,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统一思想,举全市之力建设好“吉泰工业走廊”。 建设“吉泰工业走廊”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将在优化我市工业布局、推动吉安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统筹全市各方面力量,建设好“吉泰工业走廊”。一要加大“吉泰工业走廊”宣传力度。要通过新闻媒体、招商引资、高峰论坛等形式,把“吉泰工业走廊”作为一个品牌来推介,争取国家和省里的大力支持,吸引市外大型企业入园。二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工业走廊内统一适用的相关优惠政策(包括产业、土地、税费、融资、能源、水电等),使其真正成为吉安的经济增长极、科学发展的示范带。三要增强大局意识。工业走廊内各县(区)要根据《吉泰工业走廊建设规划》,尽快对园区规划进行修编,与工业走廊总体规划相衔接;外围县(市)要充分利用本地优势,积极策应工业走廊建设,促进全市工业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四要坚持发展与环保两不误。建议市政府出台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生态工业走廊相关政策,支持工业园区在环境保护上达标创优,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园区,促进走廊可持续发展。
2、强化举措,加快“吉泰工业走廊”产业集聚。各地要根据《吉泰工业走廊建设规划》,围绕1-2个主导产业搞好产业布局,结合自身优势采取有效措施,以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为目标,通过招大引强和扶优扶强,聚集强势企业和龙头企业,加速产业聚集,形成产业优势,将工业走廊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密集区。例如,市高新区、吉州区、吉安县、泰和县可联合作战,依托红板电子、博硕科技、合力泰、友利电等龙头电子企业,吸引市内外中下游配套企业进入园区,延长产业链,力争使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园”成为江西省最大规模的电子产业基地和电子产品集散地,重铸吉安电子产业的辉煌。
3、完善配套,加快“吉泰工业走廊”物流及信息网络建设。便利的物流和快捷的信息对于园区产业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建议市政府要象抓重点项目那样抓好园区物流及信息网络规划与建设,形成全市一盘棋。一要加快吉水县城至泰和县城105国道一级干线双向六车道公路建设,完善工业走廊内各园区之间的公路网络。要根据我市2020年铁路发展远景蓝图,规划、预留市站、南站的编组站。二要在市高新区设立出口加工区,尽快建立吉安铁路南站集装箱办理站,争取启动建设吉安口岸作业区,打造更加便捷的“江海联运”、“铁海联运”进出口贸易绿色通道。三要合理布局,规划建设好各县(市、区)物流配送站和吉安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全市物流配送网络。四要建立全市工业园区企业信息网站,定时定期发布企业供求信息。利用信息网站,加强园区与园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工业走廊规模发展、集约发展、链式发展。
4、创新思路,改进招商引资方式。一要创新招商引资体制和机制,大力提倡专业招商、产业招商、特色招商,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效率。二要切实发挥工业走廊规模优势,包装一批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符合发展规划的重点招商项目,采取各种方法向“长珠闽”等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广泛推介,尤其是要利用吉安作为全国光彩事业重点联系地区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优势,在中国光彩事业网站和全国工商联网站中大力宣传、推介吉安,争取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来吉安投资兴业,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进行专业化重点招商,提高入园企业的档次和质量,做大园区总量。三要加大与园区特色相关企业的招商力度和配套企业跟进力度,实现项目集群化、企业配套化、产品链式化。四是加大项目服务力度。对于新建、续建项目,实行领导包扶,部门负责、跟踪落实,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五要大力引导“返乡创业”。制定和完善鼓励返乡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在企业审批、税费征缴、子女就读等方面,应享受与外商同等的待遇。
5、突破难点,着力破解“融资难”和“用工难”。要大力拓宽融资渠道,搭建融资平台。一是市政府要将工业走廊内企业融资的担保体系纳入规划中,逐步建立担保公司,引入民营中介担保机构,形成规划有序、健康发展的担保市场。二是参照省政府和其它兄弟设区市的做法,成立“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有效协调政府、金融部门和企业各方关系,努力形成信贷良性互动局面。三是要拓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在利用财政资金、银行贷款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吸引外地资金参与建设和经营,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商进行土地整理及配套设施建设。四是要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性资金。抓住国家支持老区建设,扶持中西部发展的机遇,组织申报一批项目,争取国债、省财政补贴、银行等政策性资金的支持。
破解“用工难”要立足长远、统筹兼顾,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一要尽快发展工业走廊内的第三产业。完善工业园区的生活、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配套设施,建好廉租房或可供夫妻居住的商品房等,让务工人员能在园区安居乐业。二要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降低门槛,努力扩面”,建议适当降低劳动保险费率,扩大征缴面,使务工人员在园区工作无后顾之忧。要制定园区内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禁止企业随意辞工和克扣工资现象,切实保障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三要鼓励企业自己培养技术工人。开办技工学校,培养技术工人,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四要搞好“校企合作”。成立 “校企合作”联谊会,校方为园区企业输入技工,政府给校方补贴奖励,形成“订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