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吉安市民营企业招工难的症结所在及破解对策
近年来,吉安市高度重视劳动力转移工作,千方百计组织富余劳动力南下北上、内转外输,将其作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来抓,全市劳动力转移呈现出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高的良好态势。劳动力成本低,也是吉安市招商引资的一大优势,成为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随着全市民营企业特别是工业园区的快速崛起,尤其是决战“两区”战略的实施,民营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困扰全市民营企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民营企业何以出现“招工难”?如何破解“招工难”这一难题?这无疑是摆在吉安面前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如何看待民营企业“招工难”
吉安市共有青壮年劳动力240万人左右,其中农村劳动力约为190万人,在满足现有农业生产经营等各种需要之外,全市能出来务工的劳动力近80万人。应该说,吉安市现有劳动力资源还是十分丰富的,可见,目前吉安市民营企业的用工短缺,并非劳动力总量不足,而是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产生的结果。
1、企业自身因素
一是工资待遇偏低、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吉安市民营企业普通职工平均月薪为1000元左右,与沿海发达地区至少相差五六百元,而且很大一部分企业用工最低工资远远低于这个数目。且劳动强度大、工作超时现象极为普遍,相当部分企业工人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甚至在10小时以上,甚至部分企业工人没有节假日。二是配套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吉安市本地民营企业大多处于创业阶段,工业园区建设又处在发展初期,一些企业生活服务设施相对滞后,职工的住宿、吃饭和上下班还不是很方便,适合员工的文化娱乐、休闲场所更是没有,难以满足员工后勤保障需要。三是有法不依、制度欠缺问题比较突出。部分企业无视劳动合同制度,不依法与员工签订用工合同,一些企业对法律规定的东西,比如各种福利、社会保险等落实不到位,甚至侮辱打骂工人、肆意克扣和拖欠工资现象也时有发生,员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四是招工宣传力度不够,部分企业招工主体意识缺乏。很多企业招工仅局限于本地甚至城区,招工手段也就是常见的发发传单、在电视上播播招工信息,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从而导致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仍滞留于农村。甚至部分企业管理者在招工过程中,习惯于等着政府“说媒”,想着“媳妇”找上门,而不是自己走出去“比武招亲”。五是部分企业招工门槛偏高,男女比例失衡。一些企业对应聘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技能甚至性别规定较多,往往就高不就低,人才高消费,过于强调年轻化,使一些求职者尤其是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和农村中年劳力只能“望岗兴叹”。性别需求差异也导致“招工难”,因女孩子心灵手巧,细心认真,便于管理,许多电子制造、纺织服装、制鞋企业招工都以女工为主,女工需求过大,男工相对过剩。
2、劳动者本身因素
一是劳动者自身素质偏低,严重影响就业的实现。随着吉安市民营企业技术含量以及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对工人的文化层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企业招收一线生产工人要求高中至少是初中以上文化,而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员,绝大部分为初中及以下文化,且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相对滞后,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产业技能缺乏,难以适应和达到企业生产的要求,造成了就业难度加大。二是劳动者就业观念陈旧,束缚了就业与再就业的实现。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部分劳动者对政府、企业仍抱有强烈的等、靠、要心理。有的求职者对岗位刻意挑挑拣拣,要求“活儿轻一点、路途近一点、待遇好一点”,对“苦、脏、粗、累”工作则“不屑一顾”。有的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缺乏跨行业、跨地域的长远眼光,固守田园;有的希望找到长期稳定的工作,不愿去做临时性的、季节性的工作,从而出现了“有事无人干”和“有人无事干”的怪现象。此外,还有些年青人觉得外出就业比在本地有面子,盲从于追求虚荣心理的满足。
3、社会因素
一是劳动力大量“外流”。随着一些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用工需求迅猛增加,加之青年人的就业观念如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像过去那样眷恋乡土,分流了吉安市的大量劳动力。据统计,2007年全市劳务输出的人数为近70万人,将近占全市青壮年劳动力的30%,直接影响了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劳动力需求猛增。随着吉安市工业化的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决战“两区”战略的部署,入园区企业不断增多,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新项目纷纷上线,致使园区劳动需求量加大,造成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的用工紧缺局面。三是城乡二元体制束缚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通常情况下城镇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而许多农民工享受不到这些保障待遇。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村打工人员的子女,由于教育(中小学)常常与户口联系,往往难以享受到义务教育的权利等,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四是政府服务不到位。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建设还不完善,就业信息收集发布和宣传工作还不到位。劳务市场尚未建立健全,对企业的宣传渠道狭窄,许多用工信息无法及时传播,需就业的劳动力对在当地落户企业总体情况、员工招收信息等不能及时了解,相当一部分民工不知道哪里需要人、哪里有活干,特别是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回家时间短,信息渠道狭隘,容易错过当地企业的招工机会。另一方面,服务职能不到位、工作乏力现象依然存在。当工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工人与企业发生争议和纠纷时,往往以不影响企业生产为由袒护企业,迫使很多务工人员“另谋高就”。五是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农业和惠农政策消化了大量的劳动力。吉安市是农业大市,加上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很多35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出来务工。此外,2005年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种粮农户的补贴,取消农业税,再加上农产品价格持续攀升,种田收益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使相当部分外出务工的劳动力重新回来潜心务农。
二、如何破解民营企业“招工难”
针对当前吉安市民营企业招工难问题及其症结所在,破解民营企业招工难问题,需要全市上下共识共为,关键是要在劳动力的“留、引、培、减、保”上下大力,做文章。
1、不断增强人性化用工意识,切实改善员工待遇和生产生活条件,想方设法“留”住企业员工和本地劳动力
企业要不断增强人性化用工意识,树立“善待员工就是善待自己”的观念,坚持做到以较好的待遇和感情留住人、吸引人。在有关部门确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基础上,合理地确定用工待遇,在企业经济效益和盈利水平提高的情况下,逐步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尽可能使员工工资达到或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进一步强化法制观念,坚持依法用工,照章办事,严格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对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都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该遵守的要遵守,该到位的要到位。积极改善劳动条件,加大在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上的投入,采取有效措施,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安全生产设施和劳动保护条件。对职工实行人性化管理,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在提供吃、住、行方便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企业的文化娱乐设施。同时,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务工人员成长的发展平台,打造有利于他们干事创业的环境,让他们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使他们有归属感、成就感,能让他们自愿地留下来。
2、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引”来市内外劳动力
第一,坚持政企招工互动。企业要充分发挥招工主体作用,切实改变片面强调高学历、年轻化的用工观念,进一步放宽年龄、性别、身高等限制,把闲散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以合适的岗位挖掘他们的就业能力。各级政府要把招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村四级招工组织网络和服务管理网络,搭建起以公共职业介绍为主,民办、合作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劳动力中介体系,充分发挥其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信息等窗口的服务作用。人事、劳动部门要对劳力资源进行调查摸底,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及时搜集和掌握企业劳动用工信息,建立市县联动的下岗失业人员资源库、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库及企业用工信息库等劳务用工资源信息库,准确掌握劳动力分布、求职愿望、培训等情况和用工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公布劳动力供求信息,为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提供咨询指导。各有关职能部门、社会团体、大中专院校和新闻媒体等,要积极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发布用工找工信息,加强对吉安发展态势的宣传,尤其是要宣传吉安在决战“两区”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效,以及由此带来的更多就业机会;大力宣传用工企业的优越环境,展示用工企业的良好形象;大力宣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就业理念、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政策;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激发劳动者热爱家乡的热情,培养劳动者建设家乡的自豪感。第二,坚持内外招工并举。建议成立专业招工队伍,一方面立足本市走村串户招工,由各劳务输出主体或用人单位组织人员到全市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和企业,宣传家乡企业面貌、企业文化,使其了解市内企业在用工环境、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变化,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继续利用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回乡过节和暑期学生毕业之机,举办专场招聘洽谈会;同时下移招工工作重心,在农村集镇设立常年招工点,方便广大农民找工。另一方面加强市外劳务输入基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劳动保障部门的牵线搭桥,跨区出省开展长期劳务协作,重点是加强与周边省市的联系合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引进外地劳动力资源。组织建立外来务工人员联谊会,大力提倡“以工带工”的招工形式,通过政府搭台、民间运作的形式,鼓励他们带更多的同乡前来就业。
3、着力于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着眼于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训劳动力
首先,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项补助资金,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对员工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补贴。同时要坚持市场需求引导培训的原则,深入分析劳动力资源的结构性短缺矛盾,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其次,整合培训资源,发挥企业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效率。一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自主培训。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用工需要,抓好员工内部培训,科学制订好用工和培训计划,通过生产带培训、老手带新手的办法,边上岗、边培训、边干边学,自主培养一批熟悉企业生产运作的熟练工。大力开展对口培训和“订单式培训”,加强校企联合,或直接到农村组织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经过培训后直接招收录用。二是鼓励各类技能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对农村和外来劳动力及其他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择业能力。三是要注重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创建职业教育基地,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对公办职教进行有效整合,加大对民办职教的扶持,大力发展民办职教。顺应市场需求和就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设置,使部分需要转入就业的初、高中毕业生,直接进入职业高中、技校学习。最后,要加大对劳动力的宣传教育,鼓励劳动者不断学习知识和技术,增强就业者自觉学习新技术的需求和能力。注重劳动者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工作纪律、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
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有的放矢地“减”少劳动力需求总量
一是政府部门应树立科学发展观,逐步转变单纯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发展的战略,大力引进和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鼓励企业多用高素质人才,多使用资本运营手段,积极引导企业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引进高科技设备,推广新技术成果,提升企业技术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用工数量,降低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二是企业在当前劳动力资源偏紧的情况下,应主动加快经营战略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改变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增强创新能力。主动加强同大学院校、行业科研单位的紧密合作,进行技术攻关,减少劳动力的需求量。三是涉农部门应加强引导和服务,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程度,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纯土地劳作中解脱出来。四是政府和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研经费保障机制。加快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步伐。创造优良的人才使用环境,吸引各地科研人员和技术人才。
5、加强执法监察力度,完善劳动力就业的各项保障措施,全方位地“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一是加大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进一步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劳动用工诚信制度,进一步探索建立预防和解决欠薪的长效机制,加强劳动用工源头管理工作。二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有效防止企业严重超时加班、拖欠克扣工资、不按规定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不签订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劳动保障部门对园区企业用工要加强规范与指导,对恶意拖欠工资、随意延长劳动时间、不签订劳动合同等行为,可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严重者予以吊销执照,并对有关责任人给以一定处罚。三是政府要进一步清除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体制和政策性障碍,给予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并在户口、购房、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推动企业就业人员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四是加强法律援助,形成维权合力。积极发挥司法部门、工会组织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作用,建立着重为劳动者服务的三个“绿色通道”,即清薪绿色通道、劳动仲裁绿色通道、工伤认定绿色通道,快速、高效开展维权工作,畅通劳动保障投诉举报维权热线,在全市开展“无欠薪”活动,每年开展评选劳动保障诚信企业和失信企业活动,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大力表彰宣传,对失信企业给予曝光和依法予以处罚,打造吉安良好用工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