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用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发挥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提振乡村精神风貌,激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生动力,凝聚乡村振兴磅礴力量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市政协常委会2019年工作安排,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调研组到新干县、吉水县实地调研了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及农村群众文化场所运行情况,并赴山东济南、菏泽、聊城学习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运行情况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市已建成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813个(目标数为2860个),完成比例为98.4%,推进速度位居全省前列。全市乡村综合文化中心基本建成以城区为纽带、以基层服务站点为支撑的覆盖城、镇(办)、村(社区)的综合性文化服务网络。全市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围绕提高服务效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照普惠制、打造亮点制的办法,逐步以点带面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品质,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情况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资源整合便民利民。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单一阵地服务向“阵地+流动+数字化”服务转变,将便民服务中心、农村电商服务站、公共法律服务室、卫生医疗室、农耕文化展示馆等与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整合,推进农家书屋(图书阅览室)“下楼”、“进人口集中的自然村”、“进群众活动频繁的祠堂、礼堂、活动室”等等,如在新干县神政桥乡桥头村、三湖镇白马村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民们读书、看报、开展娱乐活动之余,还可以一站式办理有关事务、咨询法律问题、看病买药,网上购物、邮寄快递等,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二)活动开展形式多样。我市各乡镇文化站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有效激活了乡村传统文化因子,使乡镇文化活动内容异彩纷呈。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广泛开展春节祈福迎新、清明祭扫、中秋烧塔、重阳敬老、儿童开蒙等文化礼仪活动,结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棋牌、广场舞、歌咏比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更高层次需求。同时,注重普惠性和个性化需求,为基层群众适时提供了时政法治科普宣传教育、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文化艺术辅导培训、基层文艺骨干队伍培训等普惠性文化活动,特别关注了未成年人、老年人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的文化服务工作,实现了均等普惠基础上的个性化需求服务。

    (三)队伍建设多元发展。全市各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着眼于队伍建设,立足于基层文化服务的工作实际,逐渐推进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多元化发展。一是稳定基本队伍。利用残疾人就业基金和脱贫攻坚帮扶资金,选用了一批残疾人或贫困户进入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担任管理员。二是培育志愿者队伍。利用志愿者自身业务专长开展志愿送戏、送讲座、送书法、当管理员、当文保员等志愿服务。其中五个国贫县结合开展“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选派一批“三区”人才文化志愿者担任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管理员,缓解了村(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人员不足的矛盾。三是提升队伍素质。通过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红色文艺轻骑兵”、学雷锋志愿者基层文化惠民服务等,指导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提高管理员业务素质。

    二、运行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一。市县乡尚未形成协调推进基层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机制,部分乡镇存在对文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动性不强、被动应付和等靠要思想。重建、轻管、轻用问题比较突出,制度建设、管理考核机制还不完善。有些村(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设施硬件基本达标,但内部的软件设施还显不足,布局不够合理,设施陈旧,面积狭小,难以满足基层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运行资金不足。乡镇、村(社区)综合性服务中心后续的人员工资、设施设备维修等经费严重不足。有些文化服务中心和村委共用一个场所,“一个场地,两块牌子”,单独工作的空间区域有限。很多地方除部分管理农家书屋的残疾人每月有300元工资外,其他管理人员基本没有报酬,大多由村干部兼职,导致管理效果差,出现“铁将军把门”现象。

    (三)设施使用率不高。按照建设标准,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应有文体活动场地、农家书屋、音响广播设备等服务设施。有些配有音响设备的服务中心长期闲置;有些农家书屋书籍遗失严重,书籍内容过时,基本失去功能;部分电子阅览室配置的电脑桌椅,被占用为办公设备。

    (四)产品供给不丰富。目前农村老人和留守儿童居多,文化程度和素质较低,群众文化生活仍以看电视、打麻将、跳广场舞等活动为主。真正适合农民口味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偏少、质量偏低,对乡村文化资源深层次上的挖掘、保护和利用还不够。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因内容、形式与农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导致群众参与率低,满意率不高。

    (五)服务乡村治理不够。大部分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培养健康文明生活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功能发挥不明显。日常活动开展过程中未能从文化传承、美德宣传、科学普及、普法教育等方面开展有意识地引导,从而导致在凝聚人心、服务农村、惠及百姓、促进和谐等方面的效果不理想,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引领群众、教化群众、服务群众等方面的综合效能,服务乡村综合治理作用不够显著。

    (六)文化队伍人才短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整体呈现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严重、专业水平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的特点,在质量、数量、精力、能力上远不能适应需求。政府购买岗位有限,大部分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员都是无报酬兼职,从事文化业务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到保障。在现有的农家书屋管理员中,很大部分为残疾人,难以胜任搬书上架、借阅登记等工作,缺乏文化管理和开展文化活动的专业知识,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三、提高新时代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效能的意见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考核力度。鉴于“基层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利用率不高、铁将军把门”等问题反映突出,各级政府需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不断完善工作绩效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纳入各级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协调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良好机制和强大合力。

    (二)完善投入方式,确保正常运行。一是增加政府投入。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正常开放、日常运行和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等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扩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规模。依据服务标准科学测算日常运行经费,完善补贴制度,加大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性文化岗位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力度。二是鼓励社会投入。积极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弥补政府财力不足的“短板”,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兴办基层公益性文化事业,对企业捐赠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可在税收上予以减免。
   (三)丰富产品供给,优化服务效能。一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力度。围绕“县里有品牌、乡镇有亮点、村(社区)有特色”目标,推进资源整合流通,依靠三级群众文化服务网络打造高质量的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群众文化等品牌,逐步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人人都参与”的公共文化深厚氛围。二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立“乡村(社区)流动文化集市”,整合各部门各单位服务内容,集中时间、集中项目、集中人员统一进墟镇、进村组(社区)等,开展文化惠民服务。建议由市财政投入建立“智慧吉安”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在与省内外有关平台进行链接的同时,开辟本市原创文化栏目,方便群众学习。三是培育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策划面向大众、参与面广、服务面广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基层购买一批接地气、符合群众口味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定期开展公共服务活动,使文化配送服务真正沉下去。四是建立健全文化服务长效机制。持续深入开展以“三送”(送戏、送书、送电影)为载体的文化下乡活动,建立完善上下联动、国有民办文化团体互动的文化服务长效机制。五是整合现有资源优化服务效能。对现有的村(社区)各类平台、阵地进行资源整合,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民俗馆、村史馆等进行功能整合,实现各类资源优化,提升服务效能。

    (四)稳固工作队伍,提高业务素质。一是充实专业队伍。通过公开招聘、政府采购公益岗位等方式充实保障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定期对相关工作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重点要参照教育、卫生和农业部门,制定文化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办法,有计划、分年度定向基层文化馆站充实文化专业人才。二是壮大志愿者队伍。吸引鼓励社会团体、民间艺人等社会力量投身乡村(社区)文化建设,对农村(社区)业余文艺骨干开展免费培训,着力弥补基层人才不足、不专的短板。鼓励乡贤、退休医生、教师和干部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指导群众文化活动,逐步形成县、乡镇、村三级文化志愿者服务网络。三是扶持“能人”队伍。鼓励各地各部门制定奖励扶持办法,发掘和培养多种门类的业余文体骨干,发展民间文艺团体,培养农村各类文艺人才;对民间文艺团体、乡土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在活动经费、活动场地及学习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四是健全激励机制。加强文化户建设,发挥文化户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每年评选出一批县级文化示范户和市级文化示范户;每年开展一次“最美基层文化人”和“最美非遗传承人”评选,对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基层文化人才和非遗传承人进行表彰,颁发证书,鼓励更多的人从事、参与基层文化工作。

    (五)注重文化引领,提升治理水平。一是弘扬庐陵特色文化。按照“一乡(镇)一特”思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深入挖掘各地历史文化资源,创作生产一批展示庐陵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支持如遂川茶艺、新干剪纸、永新盾牌舞等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组织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全民守法等活动,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推动基层文明创建工作落地落实落细。二是积极助推乡村治理。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实践,推进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利用宣传栏、展示墙、文化课堂、道德讲堂以及网络平台等开展宣传,举办道德模范巡讲巡演活动,通过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培养群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社会风尚。三是服务农村脱贫攻坚。从引导群众增强脱贫信心方面着手,深入挖掘各地独具特色的乡贤文化、名人文化、励志文化,增强群众战胜贫困、脱贫奔康的信心和决心。发挥好贫困村文化室等基层文化扶贫项目作用,积极推动文化惠民专项行动,做到书报全民读、演出人人看、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月月放,持续增强基层脱贫奔康的生机与活力,使群众更好地理解、支持党委和政府工作。